跟钱和名人有关的谣言最容易在朋友圈被分享,道德捆绑和物质诱惑都是网络传谣黑手的拿手好戏——14日发布的微信公众号"谣言”分析报告显示,被举报的有"诱导分享”问题的公众号"谣言”,跟金钱和名人相关的就占了一半以上。
算一算,这些谣言特别多》》》
六类主题最易被利用来传谣
据微信相关人士介绍,此次的谣言报告选取了自2015年6月19日至2015年8月23日的整体举报数排名为前200的,被举报为"诱导分享”的公众号文章进行分析。其中排名前六的"诱导分享”主题是:金钱(94篇)、名人相关(58篇)、社会秩序(36篇)、人身安全(32篇)、奇闻异事(21篇)、健康养生(19篇)、政治/政策相关(19篇)。
在这200条谣言"范本”中,112条谣言的阅读数都超过了微信阅读数的显示上限100000,而点赞数超过100000上限的却只有7条。微信人士介绍说,相对来说,阅读数通常反映了一则微信文章的传播范围,点赞数一般反映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喜爱和认可程度。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文章往往能吸引大量读者点击阅读,但这类"标题党”文章由于只有标题精彩,内容平淡无奇甚至文不对题,点赞的人就很少。
太绝对的没认证的易被举报
什么样的谣言最容易被识别举报?微信方面举例说,常用"绝对”、"肯定”、"百分百”等词语强调自己论述的正确性的文章,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获得更高的阅读量和点赞数,因为语气绝对更有夺人之势,给人一种紧迫感,例如《家里这东西千万要弄走!送走身上的晦气》、《同程旅游10000元红包任意领!》、《你打牌为什么经常输?答案在这里!!!》,但是,这样的文章也更容易被举报,因为一件事说得太肯定,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可信,因为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另外,公众号是否认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章被举报为诱导分享谣言的几率。不过报告的样本中并没有出名的"大V”,认证的公众号大多来自一些小型商业公司,因此结论有其局限性,但这正好说明了"大V”们比较注意自己口碑,所发的文章较少被人举报。
看一看,这些都是谣言》》》
"诱发财”"煲鸡汤”吸引疯狂转发
微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其实很多谣言的标题和内容很吸引人,但是细看又各有区别,很多读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看谣和传谣。
比如一个阅读和点赞数都超过10万+的《谁打开,谁发财!》,主要内容是告诉读者只要转发一条荷兰的谚语8次就能得到幸运的降临。同时,文章后半部分强调只要转发文章就能将财神爷带回家,带给亲人朋友。这篇文章充分利用了部分读者迷信的心理特点,带来了高点赞和高转发,进而促使阅读数和点赞数飚至十万以上。
还有一种谣言,比如《你有勇气看下去吗》 ,首先标题就带有一种挑衅的味道,会引起读者的点击欲望内容以心灵鸡汤为主,以当不满于现状时,嫌弃着母亲煮的饭菜不好吃时,你还未满18岁时,你父母舍不得你干活时等一系列排比句组织全文,并配上一幅幅展现农村孩子生活困苦的图片来唤起读者的同情心。文章结尾再以"可能您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结尾,试图通过一种道德捆绑来诱导读者进行转发。文章诱导分享的倾向被同情心、被道德掩盖了,结果形成了高阅读量、高点赞数与低举报数成为鲜明的对比。
还有的谣言纯粹就是标题党,比如一个阅读数超过10万+的《啊!怎么会有这么变态的游戏?》实际上内容就是链接了一个普通的游戏界面,让人看起来大失所望。还有的广告贴会玩"顾左右而言他”,比如《缘定七夕,与所爱之人相约DN》,用爱情七夕吸引读者,实际上却是以免费道具来吸引用户去尝试玩游戏,让人大失所望。
还有一种几乎每个玩微信的人都遇到过的谣言《微信红包》,看上去像是一个微信红包,实际上点进去之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红包,而是引人发笑的"别做梦啦!!!都快去干活去!!”不少人被恶搞到了,甚至有些有幽默感的读者会自发转发这篇文章将恶搞接力下去。还有的所谓"微信红包”的连接点开后会进入广告,还要求转发,甚至注入个人信息等等,专家表示这类谣言也千万别当真,不要轻易就为其转发或者注册信息,要防止自己的隐私泄露。
相关阅读》》》
这几类微信碰上要当心
(1)条件强制诱导分享
有的微信,要求读者必须在分享后才能够阅读全文或者获得测试结果。例如,《赵本山后台曝光!本山集团的靠山到底有多硬,你绝对想不到!》这条谣言,点击阅读原文后,只能够看到一小部分信息,文中提示必须要分享朋友圈后才能看到全文。据统计,该类诱导分享文章八成都涉及明星名人。不过这类谣言却恰恰是读者最不愿意转发的,因为其强制性的诱导方式容易引起反感。
(2)道德捆绑诱导分享
道德捆绑是指在诱导分享的文字中明示或暗示转发或分享行为是对某种价值观、道德观的支持或反对,例如"不转就不是中国人”、"如果你看了不生气就不用转”等。许多读者愿意通过转发与分享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不愿意被贴上"冷漠”、"不爱国”等标签。
(3)迷信蛊惑诱导分享
迷信蛊惑类诱导分享分为两类,一类是祝福型,即在诱导分享的文字中出现诸如"转发分享的人接下来一个月会有好运”、"转发可保全家平安”之类的让人获得心理安慰的内容;另一类是诅咒型,即诅咒不转发的人将会遭致厄运。许多读者虽然听从诱导分享的呼吁进行了转发分享,但并不是真心认同和喜欢文章内容,而是出于一种"宁可信其有”、"随便试一试”的心理。
(4)物质诱惑诱导分享
物质诱惑类诱导分享是指文章声称在转发分享后有机会获取某些物质金钱奖励。该类诱导分享文章93.8%都是广告。此类诱导分享一般号召读者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后截图发给公众号,或者还要加上"集赞”等附带条件。虽然有物质奖励作为诱惑,但该类谣言的传播效果依然比较差,说明读者对其信任度不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