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4日讯 打开爸妈的朋友圈,满眼都是各种分享的文章,“轻松做到,生活中的防癌小妙招”、“最新长寿惊奇妙方”、“看完惊出我一身冷汗,肯定包括你”……这类的字眼比比皆是,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似乎每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刷屏”,从养生健康,到历史传奇,从股市到楼市,各个标题“耸人听闻”。可是,明明很多看似漏洞百出的谣言,父母们为何还是要相信要分享呢?
爸妈每天分享N条“谣言”霸屏
记者随意点开自己的朋友圈,五花八门各类文章映入眼帘,真真假假实在让人难以判别。
记者发现,最多被分享的文章类型就是与“吃”有关的健康养生类文章,而还有一类被分享较多的就是标题很“惊悚”的、让人云里雾里的“标题党”。
仔细观察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父母分享此类文章基本是呈现短时间霸屏状态,也就是连续分享好几条,每天几个时间段,几乎每天如此。观察记者的朋友圈,这样的状态几乎存在于每个会玩微信的父母。
什么心态?记者询问了几位“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大多现在玩朋友圈比较熟练,对于经常分享的文章内容,他们都表示,分享文章就代表相信了里面的内容,觉得很有道理。“里面的养生方法我看着还是很科学的,想让亲戚朋友也知道,当然要分享啦。”而另一种“标题党”文章的分享,有父母解释说:“标题把我吸引进去了,我看着挺好玩,就让大家也看一下。”
信“朋友圈科学”还让子女学着做
“朋友圈科学”霸占父母的朋友圈,不少子女也跟着“深受其害”,有苦说不出,不但劝说无效,甚至还被要求跟着他们一起“学习”。
南京市民吕小姐的母亲是在一年前学会使用朋友圈的,没想到一年下来,母亲玩得相当熟练,吕小姐却“间接受害”。
因为,母亲深信朋友圈里的不少“谣言”,甚至还直接转发给她,让她也按照文章里的做,劝说更是无效。
“有几次她转发给我的文章一看就不科学,比如有的说两种食物一起吃比砒霜还毒的,一看就很假,她还要我以后吃饭要注意,还有比如什么每天吃什么就防癌,她就非要买了天天吃,我只能劝她不要全部相信。”吕女士说。
有一次母亲分享给她一篇文章题目叫“看完惊出我一身冷汗,肯定包括你”,她以为是什么耸人听闻的消息,点击去一看,竟然只是一篇说中国人阅读率比欧洲人低的小故事,“我顿时就无语了,标题党太明显了,下面一大段还是广告推销。”
为什么父母们相信“标题党”?
记者随意翻开自己一些长辈的朋友圈看到,他们分享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类养生秘籍、心灵鸡汤等。
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标题党,“太可怕了”“太恐怖了”等危言耸听的文字十分常见。
那么,他们为什么却轻易相信这样的文章呢?
记者注意到,点开这类文章,养身秘籍中大多有“某某著名医院某某专家”接受采访时的说法,而且初看似乎毫无破绽,而且内容大多是之前我们略有耳闻是非难辨却让很多人较为关心的信息,给人以很科学的感觉。
几位长辈说出了他们的心态,60岁的市民蔡先生说:“现在朋友圈就是我们最方便了解信息的地方,还能分享给别人看,你说它假,我也没看到别的地方是百分百真的啊。”
“里面说的跟我想的差不多,我本身就知道吃哪些东西对身体好,有些我以前就听说过,里面说的可有道理了。”57岁的市民李女士对于“朋友圈科学”这样认为。
专家提醒不要指责先尊重再提醒
对于父母“朋友圈科学”的盛行,南京12355心理咨询热线的专家文清告诉记者,父母们乐于相信和分享这样的文章,主要是他们的学识和判断力较年轻人有差距,比较容易轻信谣言,但是他们分享的文章内容和他们的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文清认为,父母爱分享健康养身类的文章,代表他们关心一家人的身体健康,分享安全提醒类的所谓“新闻事件”或故事,因为在意一家人的平安,而分享心灵鸡汤类文章,多数是因为感情上的寄托,“有些话当面讲不出来,就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期待和希望。”
“你要知道,我们和父母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安排和听从占主导,我们在市场经济时代,多了独立和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更容易相信谣言的大背景,但他们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文清说,作为子女,面对父母轻信朋友圈谣言,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其次是沟通解释,千万不能一味地指责,“毕竟我们是晚辈,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多一些关心陪伴和解释,他们对于这样的谣言就会多一分判断。”
- 药店公交车变身失联儿童守护站?辟谣:部分营销号炒作
- 东莞警方辟谣“清溪一儿童被拐卖事件”
- 谣言!微信朋友圈谣传陵水发生多起抢小孩事件
- “报警手势”成就辟谣经典案例
- 微信朋友圈谣言四起:公务员学者也会“中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