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成了谣言丛生之地。“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各类网络谣言让网民防不胜防、纷纷“中招”,甚至成了网络谣言传播者。网络谣言这颗“毒瘤”该如何治?
01 常态治谣,法治为先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必须被严打,这在各界已有共识。不过,就目前来看,国内尚且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的法律。此外,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自律规则也相对薄弱。“关键在于行业规则如何在施行过程中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管理规定接嵌配套,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表达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协调依法治谣和行业自律的边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说。
“做到法治为先,完善有法可依、常态化的治谣机制。”在张志安看来,为提高网络谣言监管的有效性与公信力,注重谣言监管的针对性立法,相关具体立法应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明确事实性谣言与观点类文章区别,清晰界定造谣主体的法律责任与平台运营商的监管责任,厘清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权利和义务边界等,并且制订针对不同互联网平台体现差异化的惩治举措,在整体上寻求表达自由与信息秩序的平衡。
“补齐互联网立法方面短板的同时,还要有规范的执法和司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网信部门全面监管网络违法、不良信息的职责,加强对网络不良现象的治理力度,严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情况,不给谣言传播留下存在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说。
02 “智慧治理”瓶颈待突破
伴随“大智移云”及新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谣言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大肆传播。事实上,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整治也是一场技术博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随着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存活下来的谣言必然变得更加难以分辨、消除,谣言制造者也会变得更加“聪明”,这就要求相应的治理也将进入智慧治理阶段。
近年来,大量互联网平台凸显技术优势,持续开放辟谣能力。比如,腾讯等互联网平台通过大量谣言样本作为语料,搭建大数据模型建立样本库。“辟谣环节是整个谣言处置流程中最难的一部分。目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已有谣言的识别和处理已趋于完善,但对新增谣言的辟谣则遇到了很大瓶颈。”在腾讯公司微信安全风控中心高级总监金璇看来,谣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各方面知识都有足够多的了解,这类问题才有望通过技术得以彻底解决。
03 加强共治,联合辟谣
从大量的网络谣言样本中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动机。因此,辟谣也同样需要多个主体参与。王四新认为,国家应该从多方面推动治理,不管是从制度设计、规范体系建设,还是从具体执法层面,都应该下大功夫推动行业共治。
为提高辟谣效率,张志安认为,互联网企业可尝试在网络谣言协作治理方面打通平台管理壁垒。比如,创建大型共享谣言素材数据库,开展联合辟谣;同时,可就用户平台资质审核、声誉等级、账号监管、内容监管等方面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在一定范围内制定跨平台行业社群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网民要做信息传播的“智者”,善于识别和拒绝谣言,并主动与谣言做斗争。“这样谣言就不会跑赢真相,而是会输在起跑线上”。
- 谣言各个击破!这下可以安心吃小龙虾了
- 揭开真相:“老赖”子女不能上学?高考710分被拒录?
- 造谣华为内部有间谍者,已被警方依法拘留!
- 花样翻新“防不胜防” 谣言背后暗藏黑色产业
- 关注河源洪涝灾害 | 这些谣言别再传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