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辟谣网 > 辟谣新闻 正文
匿名朋友圈:又一个谣言集散地?
2014-11-07 15:17:54  来源: 天津日报    编辑: 石潇俊

  在微信朋友圈如火如荼发展之时,一类可以匿名发布朋友圈的应用开始悄然兴起。究其缘由不难发现,这类应用在满足人们发布信息、沟通交流的同时,为用户减少了“因熟人多而有些言论不敢发表”的顾虑,让用户可以尽可能“毫无顾虑”“敞开心扉”,这是将属性设定在“熟人社交”的微信朋友圈所不能满足的需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类应用是否真如所说“可以保证隐私不外泄”,匿名发布的属性设置又是否会造成诽谤、侵权、假消息蔓延、负能量爆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匿名”“秘密”社交应用渐火

  “默默喜欢了你四年多,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我知道你已经厌恶我,但依旧无法自拔。”

  “我恨父母的不管不问,恨朋友的背叛,世界太灰暗,我不会再相信任何人了,这个世界只有自己。”

  “今天又偷了吃饭地方的三个碗、一个勺,完全管不住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很难想象这样有些或极端、或仇世的信息都是来自“朋友圈”的状态。当人们越发畏首畏尾,不敢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今天,这样劲爆的言论着实是“难能可贵”的。那么,是否他们真的不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原来是一种可以匿名发布朋友圈的应用应运而生,帮人们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担忧。

  [猜测] “今天那条秘密是谁发的?”

  当微信朋友圈凭借其即时通讯的迅捷与“熟人社交”的特性吸引不少人注册时,一些走在“社交网络前沿”的年轻人,则已转战新的营地。“今天那条秘密是谁发的?”已成为不少年轻人圈子里茶余饭后的谈资。

  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信息工程类硕士毕业生小安告诉记者,这类应用在他在北京实习时就已经在IT圈内传开,“同事纷纷下载注册,在里面发信息调侃娱乐,我也就下了一个。”小安说,每天看最新的行业内信息、八卦,既可以做专业研究,又可以猜测是谁发的,感觉非常刺激。与小安感受相似的还有今年读大二的小李,“不知道哪个同学先知道的,然后大家就传开了,上面既有宿舍间的八卦,还有各种考试的小道消息,特别有意思。”小李告诉记者,现在基本全专业的学生都在玩这个,而应用还会时不时跳出“这条是你的朋友发出的,猜猜是谁吧”、“有一重磅消息,快来八卦一下”等提示,大大挑起了她们的好奇心。

  [体验]上手简单注册无门槛

  记者随即在手机APP中输入关键字“匿名”进行搜索,很快便弹出“匿名”“秘密”“叽密”“私语”“友秘”“吐司”等十余种标注“匿名朋友圈、匿名爆料、匿名吐槽表白”等关键信息的软件。记者下载了点评数量较多的“匿名”和“秘密”两款应用进行亲自体验。

  打开“匿名”应用,黑色的猫头图标与黑白的页面设置充满了“神秘”的气氛。点击“立即加入”便进入注册页面。只需输入手机号及设置密码,即可成功注册,随后便进入了自己的“主页”。记者发现在这里又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朋友圈、热门及附近。在朋友圈里面,每一条都显示是“朋友的朋友”发布的,不会知道究竟是谁发布的信息。

  随后,记者在应用的官方解答中看到了如下解释。首先,这款应用是通过通讯录自动关联好友,注册后,系统会自动添加通讯录上已经注册的联系人为好友。同时,为保护隐私和确保匿名性,应用还设置了至少有三个好友同时在用,才可以解锁查看好友的秘密,避免好友太少时,用户通过内容猜出作者。并且从应用中只可看到注册朋友总数,而不会知道具体是哪些人。而且应用中无用户名与个人页面,每条信息的评论头像均为随机分配,应用中所有信息也均为加密传输,即使是工作人员,也不能根据手机号查到相关信息。

  匿名朋友圈软件为何受追捧?

  探究1传统朋友圈烦恼多不敢再在朋友圈“说真话”

  今年29岁的小杨是一名资深社交网络使用者,更新签名状态早已与他的生活“融为一体”。小杨说,开始他觉得发微信的都是朋友,挺好的,但渐渐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因为圈子就那么大,有些事情都是跟这些朋友一起做的,他们就开始说,怎么那么点小事你也发状态,还有的说你怎么刷那么勤,看着有点烦……”最后小杨发现,只有不发或少发,闲言碎语才会停下来。

  与小杨有类似烦恼的还有正在莫斯科读研究生的小王,但小王的解决办法不是“少发或不发朋友圈”,而是“编状态”。“除了视频通话,更新的状态是妈妈了解我的一个很重要渠道,如果我情绪不好时发负面状态她会担心,但是我不发她更会觉得有问题。”

  在较早一批玩朋友圈的年轻人中,与小杨和小王有相同感受的人还有很多,而他们的顾虑主要体现在“三怕”上:

  “一怕”被“熟悉的外人”了解太多

  由于微信的沟通顺畅,很多人相识互留联系方式时已不再问对方电话号码是多少,而是“我加你微信”,从事市场策划的小陈就为此加了很多客户的微信。小陈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已不能叫做“朋友圈”,简直就是“工作网”,“大家都是工作关系,不能再在上面抱怨一些工作的事,而且再发一些很私人的东西也不合适了,不想被那些‘外人’知道太多。”

  “二怕”说错话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北京一位女士由于在朋友圈发牢骚,被老板认为是对公司不满而被开除”的事曾引发不少争论,也让很多职场人士“人人自危”。“多说多错”是财务小殷长久以来信奉的真理。小殷说,曾经一句在微博上“吐槽”领导的玩笑话居然被领导知道,使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什么都说出来,从此,她便不再社交网络中写一切有关工作和其他人的事情。

  “三怕”太消极让家长担心

  “现在朋友圈里刷屏的,不是我妈就是那些长辈们。”这句话,记者至少在三个受访对象嘴里听到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开始逐渐“侵入”朋友圈。今年25岁的小齐告诉记者,自己性格可能比较内向,遇到郁闷的事喜欢在朋友圈里说一说,现在妈妈经常看她的签名,自己不能再发那么多负面情绪的消息了,怕妈妈担心。

  探究2 匿名朋友圈“优势”大各种诉求找到“安全”发泄地

  “又得加班,这周已经是第四次加班了,不到下班点领导永远不安排工作!”“很想念你,却不敢点开信息,怕再也收不到你的回复”……在这里,用户可以“肆无忌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说自己平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在隐私保障的前提下,大大满足了用户的倾诉需求。

  目前就职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内部培训工作的小沈告诉记者,自己工作强度和压力都非常大,加班到凌晨是经常的事情。虽然颇有微词,但在老板面前也不能说什么,因为跟经理都加了微信,在朋友圈中也不敢抱怨。“平时只能写一些‘今天的工作又开始了,要好好加油!’来勉励自己,也写给老板看。”小沈说,虽然觉得自己有些虚伪,但这就是职场规则。“但有了这种匿名发布就不一样,可以尽情在上面吐槽老板剥削,还会得到很多‘同道中人’赞同,很爽!”小郑说。

  如果说传统朋友圈是因为有“三怕”而使人们顾虑颇多,那么匿名发布就是凭借其满足人们心理“三需”而广受追捧:

  需求满足一:无顾虑——玩耍“肆无忌惮”,减少“曝光率”

  在记者对于4位“匿名”应用使用者与4位还未使用此类应用的受访者进行采访时,可以“毫不顾虑”地宣泄情绪成为大家的主要诉求。刚刚到外地上大学的小宋对大家说,妈妈以前总管着她,每次看到她外出与同学就餐或娱乐,就要来长途电话“质问”她为何又出去玩,新软件使她可以在朋友圈内“肆无忌惮”地玩,不用再因有顾虑,减少在朋友圈的“曝光率”。

  需求满足二:探奇——满足窥探心理,“每个人都是福尔摩斯”

  除了8名受访者提到的会用这类应用是因为可以“毫无顾虑”,“对新鲜事物及信息内容的好奇”也是一大原因。“我们每天不只看新发布的信息,还在猜测这些信息都是谁发的。”小李说,这类匿名的应用满足了大家窥探的心理,用她的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是福尔摩斯,大家按发布的线索来推测‘凶手’是谁,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

  需求满足三:从众——圈子里的人在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

  “大家都开始玩这个应用,我不玩就好像自己OUT了。”从当年的新浪聊天、OICQ到QQ、人人、微博、微信,好像确实是这样。针对社交软件而言,圈子里的人都在玩什么,自己也就在玩什么,这是圈内的沟通方式与途径,大家都不免从众而融入群体。

  对此,天津市心理咨询师组织委员会主任王虹翔解释说,本身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就是一种不愿在现实中过多交流的表现,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转移。再处于朋友圈都是熟悉的人,人们存在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熟人的心理,不愿过多暴露自身负面问题给身边人,使得一部分人发生“再次转移”,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宣泄自己的情绪。

  王虹翔说,“人在压力大的时候需要释放,发泄出来是一种释放的方式。但有的人宣泄完,心理就舒服了,而有的人则因为了解到与之相同的‘控诉’,会得到‘负面认同’,人会变得更加消极,这是很不提倡的。此外,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一种人类的天性,但一般是‘好奇心’,过度则为‘病态的好奇’,从窥探、分析、传播他人的隐私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

  他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或有这样发展趋势,需要尽早干预,还是应该多增强与亲戚朋友间的面对面交流,加深家庭关系黏性,形成健康、稳定、安全的社交圈。

  说说“匿名”

  带来的问题

  1.负能量爆棚

  由于带着“假面”,大家可以在这个“大池子”里尽情“乱舞”。在某种程度上,这里好似一个负能量池,白天黑同事、晚上黑同学,对亲友肆意发泄,让人们隐藏在黑暗中的一张张脸暴露无遗、“三观”毁尽。

  2.假消息蔓延

  除了满满的负能量,“匿名朋友圈”里发布的各种假消息与不良信息,也使这块本不算净土的地方更加“污秽不堪”。

  “某某高管要从某企业离职。”“某某企业要出现重大变故,动荡。”由于匿名朋友圈“行业内人士”的爆料,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此外,由于匿名的特性,也让一些喜欢造谣生事、污蔑诽谤的小人,有了可以兴风作浪的平台。不管是造谣的无中生有,还是隐私被泄露,都会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上、名誉上的伤害。

  对此,天津天麓律师事务所主任顾飞天表示,由于这类应用匿名发布的特性,容易出现用户发言不考虑后果、假消息满天飞,充满太多戾气与负能量的情况,引发对他人的侮辱、诽谤、侵权等一系列后果。由于不知道源头信息是谁发布的,一旦出现问题,会追究转载人即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他指出,这种社交平台尽管可以匿名发表,但是不能涉及具体的当事人名字,如果有太明确的导向,很有可能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轻者侵犯别人的隐私权,重者可能获诽谤罪,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专家观点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

  迎合一定需求

  问题也不算少

  微信朋友圈的最初设定就是“熟人社交”,具有准入性与封闭性,增加朋友之间的稳定性,是可以促进人与人交往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使用户之间缺乏一种新鲜感,匿名发布应用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方面空白。使用户可以在手机通讯录绑定的基础上,既感觉是在朋友圈子里发布信息,又可以满足人们一种猎奇与探寻的心理。同时,匿名发布应用相较微信朋友圈的封闭,有一定传播性与开放性,信息可以很快得到传播。

  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匿名”属性设定,容易出现一些不符合规矩、不文明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再加上传播的迅猛,给目的不纯之人以可乘之机,容易引发负能量爆棚、假消息蔓延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介入这种新鲜事物的群体多是年轻人,社会阅历浅、警惕性较为薄弱,要提高防范意识,保障自身权益不受损。

  此外,这类匿名发布应用存在一定发展性,但是需要沉淀。通过一段时间应用,用户如果在发布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排除不良与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形成一定新的“朋友圈”。

  信息技术领域资深从业者宋朝晖:

  监管必不可少

  前景并不看好

  综观匿名软件上发布的内容,基本上是三大类:情绪宣泄、告白、爆料。它更像是“朋友圈+微博”的混合产品,是匿名的朋友圈,发布类似微博那样的消息,可以说具有朋友圈的“皮”和微博的“肉”。

  但这类软件除了本身是否可以做到“隐私不外泄”的“先天问题”外,还有许多“后天问题”。由于是匿名发布,用户可以肆无忌惮发言而不考虑任何后果,后续可能充斥更多的假消息。以微博为例,当年开始的时候谣言横飞,后来监管部门强势介入,要求实名注册,并强化了打击,所以严厉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公安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当被侵权人对侵权信息提出删除等合理请求时,软件运营方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以制止侵权内容的存在和传播,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所以这类应用虽然有一定发展空间,但是前景并不乐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