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辟谣网据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消息:昨天(2月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刊发报道,《闻玉梅院士的“非常研究”:一次性医学口罩电热吹风处理可再用!》网上一时风行。毕竟,眼下口罩很“珍贵”,院士教咱科学靠谱重复利用,非常及时。
方法虽好,但不少读者反应,不知该如何正确操作。10日,记者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病毒学实验室,邀请专家实地演示,并再访闻玉梅院士团队。
有读者疑惑,电热吹风高温吹热口罩外的保鲜袋,会不会造成保鲜袋有害物质在室内散发?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实验室易志刚副研究员表示,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保鲜袋经常被放入微波炉等高温环境下加热,远超电吹风温度,从实践上看,不用过于忧虑。
高温是否会破坏口罩材质,导致口罩丧失防护作用?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是空气污染防控领域专家,他介绍,普通医用防护口罩主要材料是无纺布,通过过滤起到隔离作用,“病毒一般附着在飞沫、灰尘这样的颗粒物上,普通医用口罩可以起到防护效果。”,他强调,口罩在干燥情况下防护效果最好,用湿热方法如蒸煮消毒,会破坏其效用。
研究团队试验发现,一次性医学口罩在被电热吹风加热处理30分钟后,对口罩截留颗粒物功能并无影响,且能有效灭活病毒。
“现在全国口罩紧缺,我们能否在不破坏口罩滤过截留功能情况下,让一次性口罩重复利用?”说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不起眼”的研究,闻玉梅这样解释。研究团队采用紫外线和干热两种方法,严谨的科学实验之后,结论:电吹风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
“这确实是个小事情,但国家和百姓目前急需,能立刻见效。”闻玉梅说。
此前报道:
继闻玉梅院士等12位院士联名向市民发出倡议书,向全社会呼吁科学认知新冠肺炎并获得热烈反响之后,2月9日,在闻玉梅院士的建议并关心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在《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在线发表科研论文《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证实:使用后的一次性医学口罩,以家用保鲜袋包裹,家用电热吹风处理3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不影响其原有的滤过截留效果,并可灭活污染的病毒!
非常时期的这项“非常研究”,源于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的一颗初心。
1月30日,86岁高龄的闻玉梅院士参加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时,坚定表示:“大多数的流行病学专家、病毒学专家、临床学专家都认为疫情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恢复期。”科学家的动人“金句”,温暖和鼓舞了所有人。
了解到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严重的医用口罩紧缺现象,闻玉梅院士立即建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易志刚副研究员与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一起进行“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发布会后第二天,从1月31日开始,团队通过日以继夜的努力,仅用7天就完成这项实验研究。
据了解,研究团队应用热处理技术中最普遍应用的恒温烘箱及电热吹风对口罩进行处理后,检测其病毒灭活效果及滤过截留功能,以截留PM 2.5作为检测处理后的滤过截留指标。在病毒实验中,他们用活流感病毒模拟冠状病毒,在安全实验室内,将细胞培养的病毒定量后滴在口罩上,人工造成污染。经用烘箱或热电吹风处理后,再取口罩表面的病毒进行细胞培养,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及定量检验病毒核酸。结果显示,烘箱56℃及热电吹风30分钟后,对口罩的滤过截留功能均无显著影响;经热吹风30分钟后,病毒几乎完全被灭活,与没有病毒的对照标本相当。而烘箱56℃30分钟,由于标本外包有锡盒,未能完全灭活病毒。因此,研究证明:一次性医学口罩使用后,用电热吹风处理30分钟后可以再生,不影响其原有的功能。此外,研究团队还测定过电吹风“高档”,一分半即可达到65℃。
这是有关口罩再生研究中,第一次联合病毒学与环境卫生学的跨学科实验研究。“我们希望文章提供的实验数据,能对解决民用口罩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闻玉梅院士表示。同时,她特别叮嘱:“在非常时期,民间可以采取这一简便技术,但不适合于其他时期或医用单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