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耳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耳机,在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之时,也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是严重的健康伤害。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发表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全球共有约4.66亿人(包括约3400万名儿童)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占全球总人口的5%,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而大约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加以干预。
声音完好地被传送至大脑,是外耳,中耳和内耳共同作用的结果。声波穿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将这些振动传递到中耳的三个听小骨,听小骨放大或增加声波振动并将它们传到内耳。内耳包含一个充满液体的蜗牛状结构,称为耳蜗。声波振动会在耳蜗液体中产生波动,耳蜗里的听觉毛细胞会将这些振动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细胞传递到大脑。大脑会对此进行整合,于是我们听到了声音。如果我们长时间或者不正确地使用耳机,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国外一项对数百万人进行的问卷和听力测试显示: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的环境中,超过4千万成年人的一只或两只耳朵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如果长期在相同频率的声音刺激下,可能会使耳蜗中的毛细胞过度劳累而受损,而毛细胞是不可再生的,大量毛细胞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除了破坏毛细胞外,高强度声音还会损害毛细胞与听神经的突触连接,早期可能对听力检查没有影响,但会造成“隐匿性听力损失”,长期累积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同时,频繁和持续的使用耳机也会造成耳道的细菌繁殖加快,入耳式耳机在佩戴了一个小时后,耳部细菌数量是佩戴前的5倍左右。来自一个人耳部的细菌也可以通过佩戴同一副耳机传播到另一个人耳部,严重则会造成感染。另外,长时间的使用耳机也会因压迫和阻塞外耳道造成耳鸣、耳闷和耳痛等症状。
正确使用耳机至关重要,享受耳机带给我们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其对耳朵的伤害。佩戴耳机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与别人佩戴同一副耳机,以防细菌的传播和交叉感染。同时也需要经常对耳机进行消毒,减少细菌繁殖。
(2)“60-60”原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并且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在嘈杂的环境建议取下耳机。嘈杂街道上的噪声一般在70分贝左右,公交车和地铁里的噪音则会达到85分贝左右。背景噪音已经达到70分贝以上,要想听清楚耳机中的声音,使用者必然会将音量调到更大。无形当中,对使用者的听力就造成了损伤。
(3)推荐使用耳罩式耳机,耳罩式耳机增加了鼓膜与扬声器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听力损伤的机率。同时耳罩式耳机没有塞入耳道,也减少了感染的风险。
(4)降噪耳机有一定益处。降噪耳机分为被动式降噪和主动式降噪。被动式降噪通过隔声材料阻挡噪声,对高频率声音非常有效。主动式降噪除使用隔声材料外,耳机内部还设有音频处理电路,可对低频率的声信号进行消减,因此降噪效果比被动式耳机要好。降噪耳机可以将环境声音降低15-20分贝,从而减少对听力的损伤。
耳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充分了解耳机的利与弊,正确地佩戴耳机,才可以更好保护听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 这几种常见的“水”有毒?不能再喝了?这些说法不能信!
- 常见敷面膜误区,看你中招了几个?
- 鸭脖有毒?吃了会得淋巴癌?谣言!
- 真相调查:“丢失的人造耳蜗”缘何引发舆论风波
- 辟谣 | 那些隔夜食物,真的吃不得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