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杀熟”,就要通过严肃追究责任来还消费者一个公道,并且还要堵住监管漏洞。如果是子虚乌有,那就要还滴滴打车一个公道,维护合法、诚信经营企业的良好商誉。
几天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滴滴打车“大数据杀熟”风波还没有平息。针对消费者“同路不同价,熟客价更高”的质疑,滴滴打车方面进行了回应,称公司方面不存在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并表示打车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而异,但预估价波动跟定位、实时路况、预估里程、时长及优惠券、下单时的网络等有关。
滴滴打车的回应并没有平息舆情,不少消费者继续加入举证的行列,力证滴滴打车确实有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之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提出了与此相关的衍生话题,声称在相同时间和相同路段的情况下,滴滴打车普遍比线下扬招的出租车价格更高,甚至同比高达30%。由此质疑滴滴打车的定价标准是否合理。
当然,这些各执一端的说法都是一家之言。彼此之间的争论更像一场“口水仗”,既无益于问题的清晰化,更难以推动问题的解决。这种情况尤其暴露出权威声音的缺失。滴滴打车到底有没有“大数据杀熟”?如果没有,那么消费者举证的事实又该如何解释?如果有,滴滴打车又该面临怎样的追责,并如何整改才能确保类似情况不会再次出现?滴滴打车的定价标准是否合理?如何监管他们的定价行为?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监管部门既不能偏信消费者的一面之词,更不能任由滴滴打车方面自说自话、自证清白。
鉴于滴滴打车的业务已覆盖了广阔地域和诸多城市,覆盖了庞大的司机群体和消费者群体,每天都运营着巨额业务,所以其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就已成为一个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及时跟进,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如果存在“杀熟”,就要通过严肃追究责任来还消费者一个公道,并且还要堵住监管漏洞。如果是子虚乌有,那就要还滴滴打车一个公道,维护合法、诚信经营企业的良好商誉。
滴滴打车引发的这起舆情风波还具有标本意义。在电商的触角早就已经伸入消费者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指控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有消费者表示,在某知名的旅游电商平台预订酒店客房时,就出现过“同房不同价”的现象。还有消费者表示,在某知名机票预订平台上预订机票,同样有过被“杀熟”的遭遇。鉴于电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电商平台有没有运用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已引起消费者广泛的担忧,也成为影响消费者与电商之间互相信任的重要隔阂。如果这一现象确实存在,那它肯定会成为电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早跟进,为健康的市场经营环境扫除障碍。
细节之处的治理水平,特别能检验监管部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对于消费者权益来说,细微之处的权益保护不应该成为一件无力而无奈的事。就在前几天,上海一位消费者在盒马鲜生买了2.5斤梭子蟹,结果绑梭子蟹的橡皮筋就占了1斤多。细算下来,她买蟹的232元钱里面,有120块钱花在这堆绑蟹的橡皮筋身上。更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媒体采访时相关各方表现出来的反应。商家方面的相关负责人振振有词,声称“全世界都这么卖,不存在合不合理一说”。很多消费者则表示,碰到这种情况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因为维护权益的成本太高了,程序太麻烦了。从相关各方对这起咄咄怪事的反应之中,不难窥见事关消费者权益之际,商家的强势和消费者的无力。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调查电商平台有没有“大数据杀熟”需要很高的技术条件,监管电商海量的日常业务更需要强大的执法能力。同样,把监管覆盖到绑梭子蟹的像皮筋这样的细节,也会给监管部门增加巨大的执法成本和压力。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监管缺失的理由。面对经营者的经营手段日新月异,违法违规手段也有推陈出新的态势,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监管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在每一块新的市场领域、每一种新的商业形态之中,都要保证在场、有效的监管。这正是政府部门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应有之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