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中医护幼苗 健康伴成长

字体:
2025-11-13 14:51:18 来源:潮新闻 刘彩琴

在中医智慧的视野里,育儿如同一场精心呵护幼苗成长的旅程。儿童被中医称为“纯阳之体”——他们生机蓬勃,充满活力,却又因脏腑娇嫩,需要细心呵护。这种呵护绝非过度干预,而是顺应天性的“护苗之道”。中医育儿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通过饮食调理、经络按摩、起居调护等自然方式,增强孩子的体质,预防疾病,让孩子在天地自然的节律中健康成长。

一、中医视角下的儿童特质

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儿童健康的三大核心特点,这些特点正是我们护理孩子的重要依据: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儿童体质的基本特征。孩子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肺脏娇弱,易受外邪侵袭,引发感冒咳嗽;肾气未盛,需要特别关注骨骼发育。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需要特别的呵护。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恰如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个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与合理的作息安排,但要避免过度滋补或熬夜等耗伤元气的行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趋康复”体现了儿童疾病的特点。由于抵抗力尚未完全建立,孩子生病后病情变化较快,比如感冒很容易发展为咳嗽、发烧。但只要护理得当,孩子的恢复能力也很强。

二、简单实用的家庭护理指南

1.饮食调理:养好脾胃是“护苗之本”。

“食不过饱,寒温适宜”是中医饮食调理的基本原则。

孩子吃饭保持八分饱为宜,避免积食引发的口臭、腹胀、便秘等问题。要特别注意少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雪糕等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夏季可适当饮用绿豆汤解暑,冬季则可饮用生姜红枣茶驱寒。

“辨证食养”的小窍门值得每位家长掌握:

脾胃虚弱,常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的孩子,可以饮用小米山药粥。小米能健脾胃,山药可补肺气,二者相得益彰。

容易上火,出现便秘、口舌生疮等症状时,可以食用梨蒸川贝。将5克川贝研末,填入去核的梨中,蒸熟食用即可。

对于反复感冒的孩子,可以用黄芪5克、红枣3颗煮水,每周饮用2-3次以增强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感冒期间应暂停饮用。

2.经络按摩:妈妈的手是“最好的良药”。

每天花5分钟为孩子进行经络按摩,能有效增强体质:

捏脊是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的好方法。让孩子俯卧,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至颈部,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交替向上推进,每次5-8遍。晨起或睡前操作效果最佳。

按揉足三里穴能健脾胃。这个穴位位于外膝眼下3寸,孩子握拳时中指指尖处。每天按揉1-2分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揉板门穴有助于消除积食。手掌大鱼际处就是板门穴,用拇指顺时针揉100次,能缓解孩子吃多后的腹胀不适。

3.起居调护:顺应自然的“生长节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医推崇的作息规律。保证孩子每天睡够10-12小时,幼儿需要午睡1-2小时。晚上9点前入睡尤为重要,因为中医认为“亥时三焦经当令,养阴养肾”,这个时段的睡眠有利于生长激素分泌。

“春捂秋冻,适度锻炼”是顺应四季的智慧。春季不要急着减衣,保持后背温暖、手脚温和即可;秋季适当冻一冻能增强抵抗力。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晒太阳可以补充阳气,促进钙吸收,但要避免在雾霾天外出。

4.情志调摄:促进孩子心身同健。

中医认为“情志影响脏腑”,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火旺”,表现为哭闹、睡不安稳,也可能引起“脾胃弱”导致厌食。

“勿责打,多陪伴”是关键。通过亲子游戏、讲故事等方式疏解孩子情绪,避免过度批评导致肝气郁结。

“捏积安神”法能在孩子睡前烦躁时使用:轻揉耳垂左右各10次,按揉腕横纹上2寸的内关穴,都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三、常见问题的中医小妙招

针对儿童常见健康问题,中医有许多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

感冒初愈时,可以用生姜3片、葱白2段煮水,加入少许红糖,这个方子特别适合风寒感冒,有驱寒的功效。

轻微腹泻时,可以制作炒米粥:将大米炒至微黄,煮成稀粥,有健脾止泻的作用。

出现痱子或湿疹时,用金银花煮水擦拭患处,能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要避免孩子抓挠。

中医育儿的核心不是治病”,而是“培养孩子自身的抵抗力”。从一顿温热的小米粥、一次轻柔的捏脊,到规律的作息与耐心的陪伴,这些日常细节都是在为孩子的健康“培土施肥”。每个孩子都像一棵独特的树苗,在中医智慧的呵护下,他们必能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拥有“不生病的抵抗力”,健康快乐地迎接每一个明天。

(本文作者系淳安县妇幼保健院门诊治疗室副主任护师)

责任编辑:孔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