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正文
用镜头记录传承,用光影讲述故事,谱写非遗文化的影像诗
2025年02月28日 14:23:30 来源:浙江在线 

非遗,作为文化的瑰宝,跨越国界,架起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基因库的今天,非遗正经历着从"博物馆标本"到"活态生命体"的蜕变。

杭州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底,黛瓦白墙与苍翠湿地相映成趣,矶崎新、大卫·奇普菲尔德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与千年水文系统展开时空对话,构建起自然遗产与人文遗产的共生场域,为非遗的当代表达提供了绝佳叙事场景。

image.png

与西溪共舞的非遗守护者

当晨雾漫过西溪湿地的湖面,俞小娣的胶靴踩碎青石板上的薄霜,这位生于西溪船歌、长于湿地芦荡的姑娘,穿过近五十年的悠长时光,以西溪投资副董事长的身份走到我们面前。

从西溪湿地本土小丫到当地教师;从西溪湿地开发建设参与者,到筹建湿地博物馆的“开荒元老”;现如今作为西溪天堂旅游综合体的领航者之一,俞小娣的血脉始终与这片水域的潮汐同频共振。

她的童年浸着西溪的水色,母亲领着一家人去注夏的时光(注夏为西溪当地习俗),儿时在七月卅点蜡烛的剪影(当地七月卅小孩可以“玩火”)……,早已将“守护者”的基因织入骨血。

当我们问起俞董在二十载文旅工作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她回忆起了在湿地博物馆布展期间的一段往事……

在湿地博物馆开馆前期,她为征集展品,奔赴大兴安岭、江同、阿坝、海南等地,日夜兼程。为了收集赫哲族手工鱼皮衣,她独自一人,长途跋涉,深入赫哲渔村,因为鱼皮衣制作技艺极其复杂,纯手工鱼皮衣极其珍贵,收集的过程中甚至遇到多家单位争抢同一件鱼皮衣的情况。经过努力,最终将这件珍贵的非遗展品收入博物馆展柜,让我们可以领略具有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真正的保护是让传统长出新的年轮。”她参与了湿地博物馆整个筹建过程:征集展品;编写讲解词;组建讲解员队伍;将非遗文化融入科普教育,打造出“绿色教育三进”等特色品牌,让西溪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夕阳晚风中,西溪湿地“鳌鱼灯巡游”活动现场灯火如琉璃,摇橹船划过荡漾着微波的湖面,人潮拥挤中,俞小娣拿着安康鱼灯的背影尤为坚定,这片生养她的水域,终将以文化不灭的潮声,回报守护者二十年的温柔凝视。

image.png

非遗科普

非遗鱼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造型精美。它以竹篾扎制骨架,外糊彩纸或绸布,绘上鱼鳞图案,内置烛光或灯泡,夜晚点亮后光彩夺目。

鱼灯舞通常在节日或庆典中表演,寓意丰收、平安和吉祥,是渔民文化的重要体现。安徽黄山的汪满田鱼灯、广东大良鱼灯等都是著名非遗项目,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手工技艺。

今年元宵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鳌鱼灯巡游”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游客们在光影交错中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标签: 责任编辑: 孙景石

@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