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喝粥易消化,所以能养胃。 分析:假的。长期喝粥不仅会削弱消化功能,还可能会加重某些胃病。 大米等淀粉类食物在烹煮过程中出现的“糊化效应”,令其更易消化、吸收,这对幼儿、高龄老人等消化功能薄弱群体更为友善。 单对于普通人而言,进食过于软烂的食物,时间一长反而会让胃更加“慵懒”,甚至出现消化功能衰退的情况。本身患有胃酸分泌过多、胃食管反流、溃疡和胃穿孔的人,喝粥还会加重胃酸分泌,加重病情。而且,受糊化效应的影响,粥类的升糖指数更高,并不适合血糖控制不稳者。此外,粥中营养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久食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缺乏,对健康不利。 流言:喝牛奶能保护胃黏膜。 分析:假的。喝牛奶无法在胃部形成持续性保护膜。 有观点认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平铺于胃壁上,形成保护膜,对于反酸、胃胀有一定的舒缓作用,事实并非如此。牛奶中的蛋白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迅速凝结成无数的小颗粒,无法完全覆盖于胃表面,也就起不到所谓的保护膜作用。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者,牛奶的稀释作用也只是暂时性的,效果与其他食物并无差异,却会进一步刺激胃酸的分泌。 流言:少食多餐最养胃。 分析:不准确。少食多餐并不适合所有人,还可能会破坏消化系统的“生物钟”。 少食多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胃部单次工作压力,更适合儿童、老年人等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对常人而言,多年来养成的一日三餐习惯,塑造了胃肠相对固定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节律,随意打破的结果便是胃肠功能紊乱。况且,一日三餐的习惯更便于日常劳作,若边工作边进食则对胃更不好。 流言:常吃苏打饼干能养胃。 分析:假的。苏打饼干并不能完全中和胃酸,反而会加重病情。 苏打饼干中添加的碳酸氢钠和油脂,使其吃起来更酥脆。碳酸氢钠与胃酸(主要是盐酸)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消耗一定的胃酸。由于作为膨松剂使用,碳酸氢钠的添加量多数情况下仅为0.4%,无法达到有效缓解“烧心”症状的目的。而且,在二者反应的过程中,还会释放一定量的气体,加重胃胀和嗳气的症状。苏打饼干中高达20%-30%的油脂,还会延缓胃部排空和消化时间,增加胃肠道负担。此外,与其他饼干相比,苏打饼干中“钠”含量较高,对心血管健康不利。所以,苏打饼干并不养胃,也不宜多吃。 究竟该如何科学养胃呢? 结论 守护胃健康至关重要,但不正确的“养胃”方式,反倒是会成为胃病的推手。规律饮食、合理营养、定期体检才是科学“养胃”的首选之策。 作者: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审核:王强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凡注有"潮新闻"或电头为"潮新闻"的稿件,均为潮新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潮新闻",并保留"潮新闻"的电头。
@潮新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