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备的药你都会用吗?这些误区要注意
2022-12-10 17:40:52
来源:
上海网络辟谣
编辑:
周若耶
近日,备药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那么,家里备的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吃呢?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朱林筠为公众梳理了服药时的一些常见误区。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都是常见的家庭备药,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在没有症状时,切不可盲目服药。虽然很多药品都是非处方药(OTC),但不当使用也会出现副作用,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因此在服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普通感冒、流感、感染新冠病毒都会出现症状,只要一出现症状,很多人就会想到要“消炎”。但要澄清的是,抗生素不是“消炎药”。很多人把抗生素看做消炎药,但抗生素只对敏感的细菌、真菌等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冬季高发疾病的罪魁祸首大都是病毒,无论是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还是流感病毒,抑或新型冠状病毒,抗生素都对它们束手无策。因此,大部分患者都无须使用抗生素。不过,一旦出现持续发热,黄脓鼻涕、咳黄脓痰或咽部有脓苔等表现,或出现感染指标升高时,医生会判断病毒感染后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细菌感染。确认是细菌感染后才可以使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滥用抗生素,不仅能保护病人的肝肾功能,也能减少“超级细菌”的产生,降低人类未来无药可用的风险。常见的退烧药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能有效缓解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不过,当体温不超过38.5℃时,一般不必急于退烧。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体温升高,人体的免疫反应会随之增强,病原菌的复制能被抑制。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服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多喝热水、好好休息、增强营养,一般3天左右发热症状就会自行减退。不过,如果发烧超过38.5℃且持续3天,一定要尽快就医,以免体温过高造成身体器官受损。治疗的原则是对症治疗。例如,蒲地兰消炎片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效果,但对风寒感冒者效果不佳;连花清瘟胶囊适用于处于医学观察期,或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但该药只适用于治疗热毒袭肺证,如果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等患者服用该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如果患者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初期症状,可以不吃药,或选用只含有抗过敏和收缩血管成分的药物即可。药物没有好坏,对症下药才能缓解症状,而不是累计用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都是复方制剂,不看成分就同时大量服用多种药物,会造成药物摄入过量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甚至威胁生命,所以切勿重复服药。只要症状消失,可以停止用药,不必等到完全康复。若服药后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建议继续服用。合理用药是根据自己的病情,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选用相应药物,不建议自行盲目或跟风囤药。另外,过敏体质者;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孕妇、小儿、年老体虚者等,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目新闻"或电头为"天目新闻"的稿件,均为天目新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目新闻",并保留"天目新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