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首页浙江在线首页
  • 网上挂号
  • 住在杭州网

指导单位: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浙江省公安厅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主办单位:浙江省网络文化协会 浙江省互联网协会

承办单位:浙江在线 浙江卫视 民生996 新蓝网协办单位:19楼网 新浪浙江 腾讯大浙网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辟谣网 > 深度调查 正文
传谣入刑是信息社会“标配”
2015-11-03 08:54:13  来源: 北京晨报   编辑: 施菲菲

  "朋友圈”出现了,原本是让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交流时更便捷,但通过"朋友圈”刷屏拉票、卖东西、求转发的现象,已经让人不堪其扰,卖面膜只是一例,原本是想借助高科技拉近人之间的距离,却被这种功利性的信息占据了,"朋友圈”中朋友也变得越来越疏远了。

  从11月1日起,在朋友圈中散播谣言,将可能被判最高刑期7年,这是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的新政。很显然,这个法律的出台,已经不仅仅针对靠运营获利的自媒体,也不仅仅针对微博、微信中的所谓"大V”,而是包括了所有自媒体的拥有者、使用者,即便是普通网友,不但不能制造和传播谣言,而且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要仔细甄别、谨慎转发,一旦因为转发虚假消息、网络谣言而触犯法律,也可能面临同样的严厉处罚。

  从早前的阮玲玉之死,到近期韩国明星频繁自杀,谣言在很多时候都是致命的杀手,每个时代都有人因此冤死。而这种"杀手”的出现,在网络时代只会更加容易,包括每个只是对谣言好奇的人,他们最初可能只是谣言的"受众”,如果不加限制,就会成为谣言产生的基础。

  人的素养和目的不同,谣言在任何时代都会有,所以才有"谣言止于智者”之说,与之相比,对谣言的传播途径进行管制,显然比管制住源头要更可实施,也更有效,否则,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潜在的受害者,这个先例已经在之前的"朋友圈卖面膜”阶段显示了出来,已经在提示我们,新的人文环境中,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法律保护。

  随着微信使用的普及,"朋友圈”出现了,原本是让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交流时更便捷,但通过"朋友圈”刷屏拉票、卖东西、求转发的现象,已经让人不堪其扰,卖面膜只是一例,原本是想借助高科技拉近人之间的距离,却被这种功利性的信息占据了,"朋友圈”中朋友也变得越来越疏远了。

  这一点让人想起以前的保险和现在的直销,人们对直销乃至最初保险的抵触,不是针对其产品和内容,而是因为当初推销者借助的手段,通俗地讲就是"杀熟”,把感情当成营销工具,每个被营销者自然会本能地感到自己的感情和信任被利用,情感的交往充满了功利性,由此产生的反感和抵触其实也是大家对自身情感的保护,从这个角度上说,传谣入刑,是从社会层面以法律的形式对每个人的保护,大而言之是对整个社会稳定性的保护。

  时代发展到任何阶段,稳定和和谐都是社会进步的最基础保证,为了保证这一点,以法律的手段管住口舌之快,管住不负责任的妄言,是现代人身体力行的责任和能力,也是信息社会中该有的"标准配置”。

相关阅读
  • 辟谣:京津冀农村每户发600元的取暖补贴
  • 冻肉反复解冻会产生大量细菌?是真的!
  • 网传太和县黑社会打死7人 警方辟谣事件视频
  • 微言论缘何成大谣言? 解析"微领域传谣入刑"
  • "朋友圈发布假消息"入刑 网友期待清明网络空间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闻绘报】2015“浙”些不靠谱的谣言,你相信吗?
  • 如何制止朋友圈的这些谣言?
  • 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四大谣言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