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部门”能否像舆论一样思考,能否摆脱地域的浅见而介入到更深层次的现实之中,恰恰体现了政府部门关注此类问题的格局与态度。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枪”。据江西新闻网报道,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帖文内容是假的。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没去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
这真是一次公共传播上的奇观。先是"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帖文持续占据春节期间的舆论高地,接着经过媒体梳理,这则帖文逐渐被证伪,江西已被证明纯属"躺枪”。然而就在此事日益平淡之际,"网络部门”又抛出了权威认定。作为当事省份,江西"网络部门”是意欲以此为本省洗地吗?
这未免显得多此一举。即使证明了帖文为伪托之作,"江西农村”仍是"江西农村”,它无论如何也变不成上海,更不可与其同日而语。而从被帖文所触发的公共讨论与舆论聚焦来看,人们更关注帖文所反映的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辩论、"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等更具普适性的话题,这些其实已不仅仅局限于"江西农村”,更不是可以轻易无视的现实。
已经证伪的帖文,与其说是一个无聊者的"发帖宣泄情绪”,倒不如说是完成了一次公共议题的设置。而在传播学者看来,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而《人民日报》在此前评论中也曾指出,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
为什么一则虚假的帖子可以持续地受到关注或"炒作”,显然并不仅仅是因为舆论的轻信与浅陋,更是因为它即使是真的也一点都不足为奇。与此同时,为什么"江西农村”会成为一种贫困与落后的符号,"上海女孩”与"江西小伙”为什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命运?所有这些,正是虚假帖文这个议题所关涉的种种。而这样的议题,并不仅仅是为舆论所设置,同样为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置。
那尽管是纯属虚构的"逃离”,却也多含并非巧合的现实;尽管是可以辟谣的帖文,却也是无法"洗地”的现实。只要还是一种现实,只要还存在一种深刻的贫富差距与地域隔阂,那么对于"网络部门”来说,其所面临的就不只是消除地域影响那么简单的事。作为在此事件中惟一公开发声的政府相关部门,"网络部门”能否像舆论一样思考,能否摆脱地域的浅见而介入到更深层次的现实之中,恰恰体现了政府部门关注此类问题的格局与态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