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被关于微信的谣言刷屏。
1月10日下午2时许,一条微信公开课Pro的链接在微信朋友圈里迅速传开,不少网友纷纷晒起自己与微信的故事。然而,几个小时后,另一条关于"这个链接是病毒”的消息也迅速在朋友圈里扩散,逼得微信团队晚间不得不发布公开声明,"链接是病毒”的消息纯属谣言。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的迅速发展,人人都成为一个移动自媒体,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各种谣言也满天飞。按照微信团队去年12月24日发布的《2015年朋友圈十大谣言》,去年微信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2100万,主要以失实性报道为主。
微信微博成谣言主播地
"微信公开课Pro链接是病毒”,这是微信朋友圈流传有关微信谣言的最新案例。在微信朋友圈"江湖”里,流传过很多有关微信的谣言,如"微信针对朋友圈刷屏推出降权政策,私人粉丝多于3000人即被降权50%,只有50%的好友能看到所发信息。”
上述"微信降权”谣言,去年被举报超过23万次,为《2015年朋友圈十大谣言》之首。有关微信产品的谣言,去年传得比较多的有"朋友圈点赞要扣话费”、"微信成立5周年,转发消息有奖励”、"微信将推付费会员制度”以及"微信红包功能将停止运营”。
从论坛发帖,到微博"140字”,再到微信朋友圈以及公众账号,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逐渐变强,内容转发分享行为也趋于频繁,这也为网络谣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显示,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谣言的发生离不开社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扩张,移动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成为了谣言的主要发生地,制造的谣言占到了45.9%,贴吧以16.6%的占比排在第二位,论坛作为已经"过气”的社交形式,依然有7.3%的"贡献”。
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说:"微信是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产品,在微信中无论是好友的加入还是公众账号的关注,都是基于信任的,因此谣言更容易被相信,也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另外,由于微信的私密性较强,自身的谣言清洁机制(一个谣言出来,会有权威部门、专业人士迅速出来指正)也相对较弱,在谣言被质疑的过程中能看到的人也非常有限。”
"移花接木”的谣言变身法
1月11日早上,一篇题为《国务院批准海南省试水博彩业》的文章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被广泛转载转发。但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最新消息,海南旅游委工作人员表示消息不属实,这篇文章是2010年的旧闻。事实上,海南省的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就此事已做过澄清,海南不会发展博彩业。
用"旧闻”充当"新闻”,成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网络谣言。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谣言是采用移花接木方式,即将旧事件、旧照片"移植”至新事件。《2015年朋友圈十大谣言》一文指出,一些陈年旧贴早已经被专家或者权威部门辟谣,但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稍加修改再次传播。
如位列2015微信十大谣言第三位的"倒着输入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实际上从2011年就开始在网上流传;第六位的"大连吴梦月走失,家长愿卖房酬谢”,真相是谣言所使用图片里的小女孩是河南郑州人,拍摄于2011年,旧闻换"马甲”又传播开来。
当网上热议某一话题时,就有网民将多年前的相关旧闻挖出重新翻炒,且内容往往偏向负面,相当具有欺骗性。这种张冠李戴的手法较多地被运用于群体性事件、恶性突发事件、揭露官员腐败等负面新闻中。
《2015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指出,"标题多采用一些怂恿人们转发分享的形式,如‘你必须要知道的’、‘快告诉你身边的朋友’等,更有甚者甚至利用道德绑架;如‘如果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就……’、‘是中国人就转’等;最糟糕的莫过于诅咒了,‘看完如果不转,就……’,人们一边痛斥着发布者,一边点击转发键成为帮凶。”
谣言的最热点话题有啥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等人曾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发现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
何凌南还发现,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热度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对于"谣言”热点话题的讨论热度最高。"总的来说,相对中部和西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各类‘谣言’的关注度更高,这或许与其对生活质量更为关注、上网比例高、网络表达能力更强等因素有关。”
速途研究院分析师李国琦指出,纵观网络谣言的种类,为了得到人们关注和传播,无不围绕着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展开,大体上可以分为上述六类,如社会安全类、食品卫生类、生活常识类、公众人物类、儿童保护类、国际关系类。他举例道,食品安全类谣言数量众多,"食品安全受人们关注,在不少食品安全负面新闻爆出后,食品卫生类谣言如鱼得水。”
造谣成本低还吸引眼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内容的生产创作中来,互联网使得谣言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而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却有了质的飞跃,网络谣言非但屡禁不止,反而影响和危害与日俱增。”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看来,微博这种"裂变式”的传播工具,使造谣成本更低、影响范围更广,杀伤力也更大。"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每个人都只是这个平台上的一个节点,要使自己的言论传播出去,就要先获得他人的关注。而一些虚假信息在表述上的夸张、离奇,则正好迎合了每个人的猎奇心理,从而能够迅速吸引大众眼球。”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指出,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仅占新媒体假新闻的7%。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
2010年11月新浪成立了官方辟谣小组专门处理在新浪微博上传播的虚假信息。"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造谣者可以随意发布信息,但是辟谣则需谨慎万分”,微博官方辟谣小组负责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只有确保没有任何疏漏,才能开始辟谣。微博的信息是海量的,无时无刻都有用户在发布信息。因此小组不得不实行24小时三班倒。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