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版防控方案有关情况。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有这五个主要方面调整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进行几个主要方面的调整:
一是更新了疾病名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是监测预警。常态化情况下,主要开展病毒变异监测、个案报告、哨点医院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应急情况下,增加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重点机构监测等;
三是调整检测策略。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社区重症高风险人员等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四是传染源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实施分级分类收治;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五是流行期间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在疫情流行期间,结合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综合评估,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的防控措施。
新版防控方案提出可以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出于何种考虑?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传染病在暴发流行的时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必要的时候,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同意,可以采取一些紧急的疫情防控措施,并予以公告。新冠疫情暴发、流行时也可以适时依法选择性地采取一些紧急的防控措施。
“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如何健康过大年?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一是要继续做好个人的防护,即使感染康复以后,也应该做好个人防护。
二是要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心态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
三是尽量不举办、不参加一些大规模家庭聚集的活动,减少家庭亲朋聚餐聚会的人数,缩短聚餐的时间,尤其是避免把感染风险传递给家中的老年人。
四是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员尽快地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五是要加强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时候,或者检测阳性的时候,密切关注病情的进展,如果出现病情加重的时候,要及时就医。
倡导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群众自行开展抗原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为满足群众检测需求,《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各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要担负起检测工作的领导责任,指导各地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策略,科学合理做好检测各项准备工作。
XBB致病力变强了吗?中疾控专家回应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从全球来看,XBB这个系列变异株主要是在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流行。
从我们国家监测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的8月1日到现在,我们国家总共监测到了16例XBB本土的关联病例,他们都是XBB.1的进化分支。从现在的报告和研究来看,并没有观察到感染了XBB系列变异株的患者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增加,也就是它的致病力并没有发现明显增加。
如何第一时间监测到病毒变异?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介绍,在输入病毒监测方面,加强了与海关的密切合作。在本土病例监测方面,每个省选择了部分的城市和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对门诊病例、重症和死亡病例开展一定数量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采样和序列测定,实施动态监测,新冠病毒变异的趋势,及时捕获新的变异株,并且评估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为疫情研判检测试剂,疫苗和药本研发及评价等提供科学基础。
新版防控方案中有关疫苗接种提出了哪些事项?
1、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倡导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积极主动全程接种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
2、对于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3、对于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
4、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策略。
新冠病毒感染后多长时间可以接种疫苗?中疾控专家:六个月以上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如果经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明确近期感染过新冠病毒,对这些感染者近期暂不建议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期如果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按照目前的规定,感染时间和接种疫苗时间要间隔六个月以上。
凡注有"天目新闻"或电头为"天目新闻"的稿件,均为天目新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目新闻",并保留"天目新闻"的电头。
@天目新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