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辟谣平台据天目新闻消息 上海疫情发生后,浙大邵逸夫医院先后派出多支精锐医疗队、共343人全力以赴支援上海,分别执行核酸采样、核酸检测、方舱医院管理等抗疫任务。其中,援沪时间最长的是由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黄翯带队、256位队员组成的核酸采样医疗队。继3月28日出征以来,这支队伍已在上海闵行、浦东、杨浦等区域连续作战25天,人均采样约500/次。“大白”们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下始终保持着高战斗力与强组织性,与上海市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4月23日,这支队伍中的122人自愿留下加入第二批援护医疗队,前往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继续奋战。同时,浙大邵逸夫医院进驻临港方舱的49名医务人员再度开启双线作战模式,一半留守方舱,一半在浦东新区执行采样任务。
今天,援沪队员之一、浙大邵逸夫医院ICU护士张维镔从一线发回日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以下是张维镔的援沪日志——
由于工作性质,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便没有离开过浙江省,总想着等疫情结束了就去迪士尼看烟花,却没想到此行来上海不是来看烟花,而是来抗疫。
数数日子,距离3月28日我作为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核酸采样医疗队的一员随队出征上海以来,已有26个日夜。时间静静流淌,一眨眼都快满月了。
这个春天,往返于上海、湖州两地,G50沪渝高速见证了我们医疗队一路的奔波。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我们追逐过朝霞、欣赏过日落,太湖的美景被我们尽收眼底。赶路虽艰苦,但有了这些风景,我们的内心多了一丝慰藉,希望愈燃愈烈。
上海,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快速发展。
此次上海爆发新冠疫情,这座城市依旧未改英雄本色。我们看到社区工作者们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一线,有时甚至比我们医务人员更辛苦。曾有一位社区居委会的主任对我说:“我快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了,有空能眯一眼我就睡,醒了我继续干。大家都在坚持,我更加不能放弃啊!”亲耳听见这样的话,我深受感动。
社区的志愿者中不乏退休的大伯和阿姨,有些上了年纪的,岁数跟我爷爷奶奶相仿。每次听到他们对我说:“你们医务人员辛苦了!”,我也会起身对他们说:“你们也辛苦了,要注意身体。”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说:“这里是我的家啊!在我还干得动的时候,我的家遇到了难关,我一定要站出来帮帮忙。”
是啊,社区是一个个小家,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一起守护,责无旁贷。我在上海的普通人身上,感受到了一份家国情怀,一份大爱。
(湿透的护士服)
核酸采样工作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的任务,我们需要规范操作以保证阳性患者的准确检出率,取样过程有时可能会给居民带来些许不适感。在沪采样的日子里,我们周转在上海各个行政区的街道和社区,总能碰到一些可爱的上海市民。
我记得有个女孩在咽拭子采样完后干呕不止,我的内心倍感抱歉,但是排队的居民一位接着一位,我无法停止手中的工作,只能在心中对她说句不好意思。没想到的是,她压住喉咙的不适,还是回过头笑着对我说:“谢谢,你辛苦了。”
来采样的还有很多小朋友,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清楚此时的上海正在经历什么,为什么隔三差五会有从头到脚穿着白衣服的叔叔阿姨要他张开嘴巴、检查他的喉咙,但我遇到过不少小朋友在采样后挂着眼泪对我说:“大白叔叔,你辛苦了。”这一声声“谢谢”和“辛苦了”,总能消解我一天的疲惫。
支援上海三周有余,“杭州市”已经消失在我的行程卡上。离家的日子难免牵挂家人,所幸父母十分支持,一直安慰我家中安好勿念,但其实我爸爸在我不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做了两次手术,身为人子,我很愧疚。
家人、朋友和同事们每天的问候让我倍感温暖。我知道,我们的身后有一群人在支持与陪伴我们,医院大后方也在全力保障我们的需要。更不用说,在援沪核酸采样这支队伍中,有运筹帷幄的领队、细致入微的组长们、活泼开朗的伙伴们,在沪奋战的日子并不孤单害怕。
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抗疫之路还未停歇,但我已做好充足的准备,跟随我们大部队与上海人民共进退,与新冠病毒奋战到底。我坚信,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终将取得这一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胜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凡注有"天目新闻"或电头为"天目新闻"的稿件,均为天目新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目新闻",并保留"天目新闻"的电头。
@天目新闻版权所有